日前,歐盟公布的電動車電池碳足跡計算規則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結束一個月的征求意見窗口期。草案是2023年8月正式生效的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下一份關于碳足跡計算的操作細則,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這對相關企業來說,不僅要求盡快開展供應鏈碳足跡梳理盤查工作,更直接關系產品未來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
根據《電池與廢電池法規》,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必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里面包含電池制造商、電池型號、材料成分、碳足跡、供應鏈等信息,其中產品碳足跡信息最先實施“攔截”,動力電池企業最早需要從2025年公布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數值。
“要么低碳,要么出局,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2024年度大會上,多位企業人士坦言,《草案》對電池企業的電池碳足跡管理和計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順利“出海”,開展碳足跡管理與碳減排工作迫在眉睫。
競爭優勢看未來十年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體銷量達1438.6萬輛,同比增長35.4%,平均滲透率16.5%。業內預計,到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超過7000萬輛,市場滲透率將達70%左右;到203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超過380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90%,保有量超過2億輛。
銷量走高自然將帶動動力電池裝車量的上漲。“到2035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將達3905吉瓦時,增長5倍以上,其中中國市場裝車量預計超過1952吉瓦時,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許艷華進一步指出,在全球氣候政策框架推動下,能源轉型和技術創新需求迫切,主要發達國家都把電動汽車和電池作為發展重點,盡管中國動力電池產業技術領先,產業鏈強大,走在世界前列,但產業領先地位并不穩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將對未來全球電池區域格局產生較大影響,中國企業海外布局也存在不確定性。未來十年,是中國電池產業能否繼續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時期。
“碳足跡正在成為關鍵性的門檻指標。”億緯鋰能董事長助理肖忠湘指出,原來減碳對企業而言或許只是一道選擇題,但現在“碳含量”成為衡量企業貢獻的一把標尺,成為一道發展的必答題,由企業的被動行動變為主動作為。碳足跡管理要求披露大量的供應鏈數據,管理方式由原來封閉式的管理體系逐漸變為透明的管理體系。
碳足跡管理挑戰巨大
碳足跡或是動力電池“出海”歐盟的關鍵障礙。
欣旺達副總裁梁銳指出,電池生產平均碳排放在60公斤—120公斤每度電,中位數取80公斤,預計今年我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為1150吉瓦時,那么,其碳排放量約為0.69億至1.38億噸。動力電池本身是綠色能源,是為可持續發展作貢獻的,但自身的碳排放問題也應引起關注。
事實上,動力電池碳排放主要來源于生產環節和上游供應鏈。其中,正極材料環節的碳排放占比最高,達49%;電芯生產與電池包封裝的碳排放占比22%;負極材料與鋁材環節占比11%和12%。因此,要實現綠色運營,上游供應鏈是碳排放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我國動力電池上游供應鏈高度依賴國外進口,鋰、鈷、鎳對外依存度分別達75%、98%、90%,供應鏈溯源存在難度,而且數據質量難以保證。
《草案》調整了電力建模計算方式,僅保留了 “全國平均電力消費組合”和“直連電力”這兩種計算模型,而將“供應商電力產品”和“剩余電力消費組合”的計算模型直接剔除。“這也就是說,企業不能通過簽訂綠電購買協議使用其對應的綠電碳排放因子。原來企業想買點碳匯,買點綠電,這條路已經堵死了。”梁銳稱。
肖忠湘進一步指出,若動力電池產品碳足跡采用全國平均電力消費組合來計算,目前中國的碳排放因子高于歐美國家,也高于日本和韓國等其他動力電池生產國。
“數據安全問題也非常嚴峻,國家數據出境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梁銳進一步表示,企業碳足跡管理方面也參差不齊,有的企業碳足跡比較高,有的供應鏈可持續發展推進不力,有的對上游供應鏈掌控能力較差,跟國際領先企業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多方協同推動規則合理
“一些國家和地區正在以綠色、低碳為借口來制造貿易壁壘,這是未來參與國際競爭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副主任馬愛民指出,對企業而言,一方面要了解國外的規則和要求,爭取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企業要做好自身工作,摸清碳排放家底,制定減排目標和相應的策略、行動路線圖,優化運營能效、擴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打造綠色建筑、倡導綠色工作方式、采用綠色物流等方式,減少自身生產經營中的碳排放,同時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低碳轉型。
“碳中和不是目的,可持續發展才是。產業鏈很長,眾人同行才能可持續。”肖忠湘表示,希望歐盟出臺一個規則公平、數據合理、審計真實、結果公允的操作規則,這需要政府、企業、第三方等多方共同努力。
梁銳同樣建議,由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牽頭建立碳足跡的核算體系,同時數據合規出境需要國家和監管機構協同努力,在綜合考慮安全性、合規性的前提下,使動力電池的海外業務不受影響。
“碳減排是全產業鏈共同面對的挑戰。”寧德時代董事長助理孟祥峰指出,到2025年,寧德時代將實現核心運營環節的碳中和,2035年將帶領產業鏈實現價值鏈的碳中和。他建議,中國能夠快速建立自己的電池碳足跡核算規則、方法論和數據庫,以及審核和認證機制,并加強和歐盟的協商磋商,推動中歐之間數據庫、方法論和碳足跡聲明的互認。
根據《電池與廢電池法規》,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必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里面包含電池制造商、電池型號、材料成分、碳足跡、供應鏈等信息,其中產品碳足跡信息最先實施“攔截”,動力電池企業最早需要從2025年公布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數值。
“要么低碳,要么出局,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2024年度大會上,多位企業人士坦言,《草案》對電池企業的電池碳足跡管理和計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順利“出海”,開展碳足跡管理與碳減排工作迫在眉睫。
競爭優勢看未來十年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體銷量達1438.6萬輛,同比增長35.4%,平均滲透率16.5%。業內預計,到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超過7000萬輛,市場滲透率將達70%左右;到203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超過380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90%,保有量超過2億輛。
銷量走高自然將帶動動力電池裝車量的上漲。“到2035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將達3905吉瓦時,增長5倍以上,其中中國市場裝車量預計超過1952吉瓦時,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許艷華進一步指出,在全球氣候政策框架推動下,能源轉型和技術創新需求迫切,主要發達國家都把電動汽車和電池作為發展重點,盡管中國動力電池產業技術領先,產業鏈強大,走在世界前列,但產業領先地位并不穩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將對未來全球電池區域格局產生較大影響,中國企業海外布局也存在不確定性。未來十年,是中國電池產業能否繼續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時期。
“碳足跡正在成為關鍵性的門檻指標。”億緯鋰能董事長助理肖忠湘指出,原來減碳對企業而言或許只是一道選擇題,但現在“碳含量”成為衡量企業貢獻的一把標尺,成為一道發展的必答題,由企業的被動行動變為主動作為。碳足跡管理要求披露大量的供應鏈數據,管理方式由原來封閉式的管理體系逐漸變為透明的管理體系。
碳足跡管理挑戰巨大
碳足跡或是動力電池“出海”歐盟的關鍵障礙。
欣旺達副總裁梁銳指出,電池生產平均碳排放在60公斤—120公斤每度電,中位數取80公斤,預計今年我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為1150吉瓦時,那么,其碳排放量約為0.69億至1.38億噸。動力電池本身是綠色能源,是為可持續發展作貢獻的,但自身的碳排放問題也應引起關注。
事實上,動力電池碳排放主要來源于生產環節和上游供應鏈。其中,正極材料環節的碳排放占比最高,達49%;電芯生產與電池包封裝的碳排放占比22%;負極材料與鋁材環節占比11%和12%。因此,要實現綠色運營,上游供應鏈是碳排放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我國動力電池上游供應鏈高度依賴國外進口,鋰、鈷、鎳對外依存度分別達75%、98%、90%,供應鏈溯源存在難度,而且數據質量難以保證。
《草案》調整了電力建模計算方式,僅保留了 “全國平均電力消費組合”和“直連電力”這兩種計算模型,而將“供應商電力產品”和“剩余電力消費組合”的計算模型直接剔除。“這也就是說,企業不能通過簽訂綠電購買協議使用其對應的綠電碳排放因子。原來企業想買點碳匯,買點綠電,這條路已經堵死了。”梁銳稱。
肖忠湘進一步指出,若動力電池產品碳足跡采用全國平均電力消費組合來計算,目前中國的碳排放因子高于歐美國家,也高于日本和韓國等其他動力電池生產國。
“數據安全問題也非常嚴峻,國家數據出境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梁銳進一步表示,企業碳足跡管理方面也參差不齊,有的企業碳足跡比較高,有的供應鏈可持續發展推進不力,有的對上游供應鏈掌控能力較差,跟國際領先企業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多方協同推動規則合理
“一些國家和地區正在以綠色、低碳為借口來制造貿易壁壘,這是未來參與國際競爭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副主任馬愛民指出,對企業而言,一方面要了解國外的規則和要求,爭取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企業要做好自身工作,摸清碳排放家底,制定減排目標和相應的策略、行動路線圖,優化運營能效、擴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打造綠色建筑、倡導綠色工作方式、采用綠色物流等方式,減少自身生產經營中的碳排放,同時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低碳轉型。
“碳中和不是目的,可持續發展才是。產業鏈很長,眾人同行才能可持續。”肖忠湘表示,希望歐盟出臺一個規則公平、數據合理、審計真實、結果公允的操作規則,這需要政府、企業、第三方等多方共同努力。
梁銳同樣建議,由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牽頭建立碳足跡的核算體系,同時數據合規出境需要國家和監管機構協同努力,在綜合考慮安全性、合規性的前提下,使動力電池的海外業務不受影響。
“碳減排是全產業鏈共同面對的挑戰。”寧德時代董事長助理孟祥峰指出,到2025年,寧德時代將實現核心運營環節的碳中和,2035年將帶領產業鏈實現價值鏈的碳中和。他建議,中國能夠快速建立自己的電池碳足跡核算規則、方法論和數據庫,以及審核和認證機制,并加強和歐盟的協商磋商,推動中歐之間數據庫、方法論和碳足跡聲明的互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