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之都搶位賽正酣,謀得先機總比后來追上者更占優勢,但有之前幾年不少新造車項目接連“爆雷”的先例,不少城市在選擇汽車項目時也變得更加謹慎了。
猶記得合肥與蔚來簽署中國總部落地協議的消息剛傳出時,可謂是引起業界一片嘩然。不過最終的結果證明,合肥“賭對了”,隨著蔚來的發展勢頭持續上漲,合肥目前在國內新能源汽車之都的搶位賽中,暫時已經實現“彎道超車”。
除合肥外,爭取到特斯拉中國工廠落地的上海,以及有傳統和新勢力車企坐鎮的北京、廣東和浙江等地,亦謀得先手。與此同時,武漢和重慶作為傳統汽車城市,也正在補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短板,大有后來居上的架勢。
當前,新一輪汽車之都爭奪戰徹底打響,大家還不約而同地在“十四五”規劃中,將2025年視作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要節點。
大家的贏率各有多少呢?
暫時穩坐“釣魚臺”
原本,上海就是我國主要汽車城市之一,各項條件優越:擁有1000多家汽車相關企業;是上汽集團的大本營,博世、法拉利等外資企業的中國總部;是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的中心;交通位置便利,是我國第一大港口。
依托原有的汽車產業基礎優勢,上海加速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上海爭取到特斯拉中國超級工廠落地,更是進一步奠定了在眾多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城市中的領先地位。
2018年在爭取特斯拉中國工廠落地時,上海派專人全程跟進項目。“專人專事”“特事特辦”,是上海為其他城市吸引新能汽車企業提供的經驗范本。
特斯拉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引發的鯰魚效應,業界有目共睹。上海經信委披露,上海市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為63.19萬輛,同比增長1.6倍,總產值達1772億元。上海市經信委智能制造處處長韓大東介紹,特斯拉當年對上海貢獻的產值已經超過1300億元。
目前,在特斯拉、上汽集團、博世等眾多汽車相關企業的助推下,上海已形成三大新能源汽車集群地:嘉定安亭、浦東金橋、臨港,分別側重核心技術研發、關鍵零部件產業化,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集群。
《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中明確2025年目標是:本地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過120萬輛,產值突破3500億元,占全市汽車制造業產值35%以上。
最具潛力的選手
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其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天然優勢。包括車企在內的幾乎所有有實力的企業,都會在此設立分部,以便快速獲取各項信息和資源。如百度集度汽車另一總部、特斯拉中國總部以及首個海外設計中心都在北京。
北京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決心同樣堅定。早在2009年時,時任北京市副市長茍仲文就曾表示,北京將成為全國“新能源產業發展之都”。亦莊經濟開發區是北京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基地,目前已經吸引到小米汽車、極星汽車落地,連同已在此扎根的北京奔馳、北汽新能源,協同位于順義的傳統汽車產業聚集地,北京正在加速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效應。
在北京“十四五規劃”中,氫能源亦成為發展重點。北京發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積極參與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合力打造氫能與氫燃料電池全產業鏈。北京2025年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是:全市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力爭達到200萬輛。
合肥
“彎道超車”的典范
因在蔚來危難之時投資而實現雙贏,合肥聲名鵲起,還被媒體稱為“最牛風投機構”。
事實上,從經濟實力、地理位置、城市影響力、招商引資能力等層面分析,合肥作為長三角城市之一,展現出了極強的潛力。
通過投資蔚來,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魄力和實力被看到。目前,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5倍,達到14.5萬輛,其中蔚來貢獻超6成。
合肥“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年產能要達到150萬輛,占全市汽車總量超過50%,產值突破3000億元。為實現這一目標,合肥正在聯合汽車相關企業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
合肥正在和蔚來共同規劃建設的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具備整車項目、關鍵配套企業等完備的產業鏈條,預計年產值達5000億元。與此同時,合肥下塘新能源汽車城將迎來比亞迪、中航鋰電等相關企業。
江淮、奇瑞、安凱客車、大眾(安徽)等其他整車企業,以及國軒高科、均勝電子、華霆動力等眾多配套企業,也都將為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車城市賦能。
廣州
努力進取的優等生
與合肥因蔚來一鳴驚人,上海因特斯拉而曝光度拉滿不同,廣州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布局上,更像是一個努力進取的優質生。
廣州的原生條件也較為優越,地處的珠三角是我國幾大傳統汽車產業鏈核心區域之一;有廣汽埃安、比亞迪、小鵬汽車等幾家發展勢頭良好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是廣汽豐田、廣汽本田等日系品牌在華大本營;港口城市。其中,比亞迪更是被業內人士視為特斯拉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這都為廣州加速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提供助力。
不僅如此,廣州抓住了此次疫情帶來的發展契機,深化本地汽車產業鏈一體化布局。5月6日,廣州市工信局發布《廣州市支持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穩鏈補鏈強鏈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到,鼓勵實施“供應商AB角計劃”,推動汽車企業在核心零部件、重要物料等關鍵領域布局AB兩家以上供應商,在本地及周邊區域至少有一家供應商,形成有效替代支撐。
另外,廣州還計劃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廣州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基金,助力汽車產業鏈發展。
根據發布的《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廣州提出到2025年,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增加值達2350億元,相比2020年翻了近一倍。
浙江
兢兢業業的追趕者
同處長三角地區,浙江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優勢并不小,其不僅聚集了吉利、零跑、合眾、威馬等整車企業,還有均勝電子、寧波繼峰、萬豐奧特、萬向錢潮等頭部汽車零部件企業。數據顯示,浙江地區上市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多達40余家。吉利汽車所在地寧波,還是世界級港口。
與此同時,浙江是互聯網企業大省,擁有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新能源和智能化兩條賽道,將是未來主流”,已成為業內共識。這將成為浙江打造智能汽車產業園的助力。
在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中,浙江還重點提到氫能。去年,浙江省發改委制定并印發《浙江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表示到2025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將力爭達到60萬輛,規上工業產值力爭達到1500億元,并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整車產業化。
浙江布局氫能源的底氣在于,已初步形成氫氣制備和儲運、燃料電池系統及關鍵零部件、整車制造等較為完備的氫能源產業鏈。目前,浙江省已累計建成加氫站(包括綜合能源站)14座,規劃到2025年建設近50座加氫站。
以現有的汽車產業鏈為基石,補強新能源汽車產業,并在相關新能源汽車政策支持下,浙江成為中國氫能源之都也并非不可能。
武漢/重慶
后來追上的架勢
武漢、重慶兩地原有的傳統汽車產業集群優勢,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都將成為其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強力支撐。
武漢是東風集團大本營,聚集有5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數據顯示,2021年湖北省汽車產量209.9萬輛,占全國總產量8%,中部六省第一。
為加碼新能源汽車產業,武漢一直在爭取相關企業落地。如2021年時,武漢市商務局曾表示,前期已與小米公司進行了交流,目前正在與該公司積極對接和推進該項目落戶武漢。
作為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大城市,又是汽車產業集群地,武漢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優勢不言而喻。僅一年內,武漢就有嵐圖、小鵬、東風本田新能源和東風高端新能源越野車項目落地,總投資超過400億元。而且有消息稱,小米汽車第二工廠可能將落地武漢。
武漢欲將經開區打造成“中國車谷”。武漢經開區“十四五”提出2025年目標為,力爭整車廠突破10家,整車產量突破200萬輛,汽車工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建設成為國家車聯網先導區。
再看重慶,是西南地區的重要城市之一,長安汽車、小康股份等整車企業總部所在地。長城汽車、北京現代等部分車企在此設有生產基地,以重慶輻射西南、西北兩大汽車消費市場。重慶市經信委數據顯示,2021年生產汽車199.8萬輛,增長26.1%。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52%。
重慶的目標是到2025年,智能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00萬輛以上,占本地汽車產量比重超40%。
新能源汽車之都搶位賽中,上述幾大城市目前已占得一絲先機。但汽車市場環境風云變幻,還需持續深化汽車產業鏈,引入更多有實力的整車企業和相關配套零部件企業,才可能在激烈競爭中持續占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