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3月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汽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有著技術創新要求高、產業鏈長、帶動性強、波及面廣及就業人員多等特征,一直是兩會期間被提及頻次較高的對象。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汽車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積極發聲,圍繞行業熱點建言獻策,力圖為行業的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全國政協常委、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等均公布了相關議案、提案或建議,內容則聚焦統一大功率充電標準及換電標準、完善汽車數據產權立法、探索設立限定場景無人駕駛法規等方面。總體來看,汽車消費、汽車出口、新能源車、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動力電池、車網融合、碳交易、碳足跡管理等,是其中的關注焦點。
關注改善汽車消費環境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數據,汽車類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已達到10%左右?;诖?,促進汽車產品消費對于擴大內需、構建國內經濟內循環具有重要作用。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超3000萬輛,累計分別完成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產銷量創歷史新高,產銷總量連續15年居全球第一。
在朱華榮看來,汽車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對經濟增長和就業起著重要作用,但眼下汽車行業消費環節還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如,消費者購買汽車時,部分環節仍不支持線上化辦理及流轉;數據流通并未真正意義上實現;部分地方政府對汽車行業制定的政策不統一,或行業部分政策相對缺失,導致消費者車輛使用公平性、品牌競爭公平性、加速保有車輛更新換代受到影響;車險業務中間渠道多,保費不一致,消費者投保體驗不佳。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為此,對此朱華榮提出了四點建議:一、建議推行汽車消費零售發票電子化,上牌辦理流程線上化,實現便民流程辦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二、建議審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行業監管要求,加快數據流通平臺與機制的建立,賦能企業創新消費體驗;三、建議統籌完善汽車行業相關政策,優化汽車市場公平競爭環境;四、建議推動車企與險企“總對總”合作,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消費者保險購買成本。
聚焦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車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汽車行業最亮眼的底色。來自中汽協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產銷已連續九年居全球首位。在今年兩會期間,多位汽車界代表也將關注的方向放在了這一領域。
例如,針對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不斷提升,但相應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面臨高速增長但電力容量不足、投資回報周期長,以及因用戶充電無序、離散等特征導致的電網瞬時超負荷運行等現狀,何小鵬建議,探索設立限定場景下低速無人駕駛的政策法規,開展夜間低速無人駕駛+補能試點應用,實現從“人找樁”到“車找樁”,將用電負荷從日間高峰期規?;w移至夜間低谷期。
此外,他還建議,推動車網互動頂層設計,構建成熟商業模式,統一相關標準,探索更多應用場景,加速市場化推廣,并加速構建車網互動成熟商業模式。
無獨有偶,對于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雙向互動,馮興亞也提出了完善技術及標準體系、健全電價及電力交易機制、加大示范應用等相關建議。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同時,馮興亞還將關注點放在了關乎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進程的動力電池的發展上。針對充換電補能標準不統一、全固態電池標準缺失等問題,馮興亞提出了統一大功率充電標準及換電標準、探索建立全固態電池標準體系等建議。
如何保障智能網聯汽車的高質量發展,同樣是汽車界兩會代表們的關注焦點。其中,朱華榮提到,在汽車數據安全方面,存在著汽車數據中非個人信息邊界模糊、權屬不明等問題。對此,他建議,明確汽車數據中個人信息的界限;細化汽車數據產權規定,落實車企對汽車數據的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
張興海則將建議放在在智能化、電動化的人才儲備上。他認為,與傳統汽車充沛的人才儲備相比,具備電動化、智能化技術及應用能力的新時代汽車人非常匱乏。基于此,他建議,政府出臺政策鼓勵高校及職業學校設置智能化及電動化相關專業學科,加大招生比例;通過拓寬和延展電動化、智能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等相關政策;鼓勵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企業前瞻性介入全鏈條人才培育,深度參與高校、職業教育教學計劃,提供實習、在崗培訓渠道。
而馮興亞則提交了關于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條款、明確智能駕駛法律責任認定的議案,呼吁從立法方面加快推動智能汽車高質量發展,建議通過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加機器駕駛人定義、責任承擔劃分等內容。
建議強化供應鏈,護航中國汽車出海
據中汽協數據,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再創新高,達到491萬輛,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保障中國汽車出口的高速、高質量增長,也成為不少汽車界兩會代表的重要議題。
在張興海看來,中國汽車出海不應只靠車企自身努力,還需中國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合力協同發展,形成強大的綜合競爭實力。
對此,他提出相關部門推動汽車碳足跡核算標準、方法和數據的國際互認,特別是加強與歐盟的低碳發展合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歐洲打通碳排放相關阻礙,同時借鑒歐盟先進的碳足跡核算經驗,指導國內汽車碳足跡核算工作;對出海的零部件企業進行深入調研,識別有潛力且積極出海的零部件企業,特別是民營零部件提供財稅和金融支持,鼓勵優質供應鏈出海,與優質車企在海外協同合力發展,發揮中國汽車在供應端、制造端、產品端的綜合競爭力;成立國家級終端消費信貸金融平臺,給予出海的自主車企信貸資金及貸款服務支持,保證自主車企在海外與外資車企競爭中沒有明顯的金融政策劣勢等三方面建議。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而針對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整體散而多、小而弱、盈利能力差的局面,張興海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和出臺具體的相關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供應鏈企業對規模較小的供應鏈企業進行整合、兼并和重組,從而進一步壯大實力較強的企業(小的供應鏈企業可以作為二、三級供應商),最終形成龍頭企業的行業地位;對中國零部件行業進行深入調研,識別出有潛力成為行業龍頭的供應鏈企業,尤其是民營供應鏈企業,為這些潛在的龍頭企業提供生產要素支持,以及研發和發展的財稅和金融支持;制定幫助中國供應鏈企業與國際接軌的行動方案,支持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參與全球汽車產業鏈分工與競爭,做大、做強和提升國際品牌影響力,為中國整車企業,尤其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出海,做好糧草先行的準備。
李書福也認為,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品出口國,且現階段新能源汽車產品優勢明顯,為進一步擴大汽車產品的出口優勢,應對歐美國家的碳貿易壁壘,汽車產品急需成為2025年出臺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的產品之一。為此,他建議,建立汽車行業統一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并推動汽車產品碳足跡的國際銜接互認。
馮興亞則針對中國汽車出口基礎薄弱且海外環境動蕩、出口流程尚需優化、配套措施有待提升等情況,提出促進產業國際合作、統籌出口共性課題、優化出口監管機制、加強資訊及運力建設等建議。
中汽協方面預判,隨著國家促消費、穩增長政策的持續推進,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系列政策實施,包括延續車輛購置稅免征政策、深入推進新能源汽車及基礎設施建設下鄉等措施的持續發力,國內汽車市場活力和消費潛能將會被進一步激發。預計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呈現3%以上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