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鸡爱逼逼_男女靠b视频_美国bbbbbbbbb免费毛片_欧美freehdxxxxmovies

 

長安決定自研電池,車企供應鏈風口逐漸過去

發布日期:2023-12-06  來源:雷科技

核心提示:「2024 年商用固態電池!」繼智己汽車剛剛宣布這一消息不久,長安汽車也正式加入了這一隊伍:將于 2025 年商用固態電池。相比鋰
「2024 年商用固態電池!」

繼智己汽車剛剛宣布這一消息不久,長安汽車也正式加入了這一隊伍:將于 2025 年商用固態電池。

相比鋰電池,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更高,能夠被商用或將意味著電動化時代往前邁出一大步。


國內外動力電池企業的研發日漸深入,固態電池終于臨近商用,但令人不解的是,長安汽車不是準備采購固態電池,而是計劃自研電池技術,并且將開發多種新型電池。

平心而論,長安汽車在動力電池領域似乎一直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突然決定自研電池技術,到底是為了什么?

長安官方信息顯示,首先將開啟半固態、全固態電池的開發,這兩種電池的能量密度高于傳統鋰電池,其中正在開發的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可達 350~500Wh/kg,體積能量密度可達 750~1000Wh/L,預計 2025 年量產商用,2030 年前后逐步普及。

長安汽車還打算普及 7C 電池,實現充電 7 分鐘,續航 400 公里。更高功率的快充技術可以解決續航焦慮,再加上高能量密度的固態電池為電動車提供了更高的續航能力,以及固態電池高安全性的特性,也能讓車主開車更放心。


除此之外,長安汽車還在研發鋰硫電池、金屬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這些電池的能量密度可達 1300~1500Wh/kg,能量密度是當前鋰電池的五倍左右,預計 2035 年實現商用。

電動車長續航之所以不能盲目堆電池,是因為電池組本身就有一定的重量,越往上堆,因重量的影響,續航提升幅度就會越小。同時,電池組的體積龐大,許多電動車存在底盤太「厚」的情況,不得已采用天幕設計,以增加頭部空間。


盡管 2021 年前后,國內一些車企陸續推出了續航超 1000 公里的電動車,但目前絕大多數電動汽車的續航依然在 850 公里以內,原因就在于太重。與燃油車不同的是,電動車受溫度、速度等因素的影響太大,冬天跑高速續航打六七折都很正常,再加上充能速度慢,顯然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長安自研電池技術,是打算從根源解決電動車續航焦慮問題。

從理論上來講,基于鋰電池、半固態電池的特性,車企就能實現 1000 公里長續航,固態電池商用后,電動車的續航或許可以突破 1500 公里,鋰硫電池、金屬電池商用后,電動車的續航將輕松實現突破 2000 公里。


國內傳統車企普遍存在一種情況,那就是我做了,但我不一定要說出來。實際上,早在十幾年前,長安汽車就啟動了動力電池技術研究,并且為 2008 年北京奧運會提供了電動車。長安汽車在動力電池領域的積累不顯山不露水,實力卻并不弱。

長安汽車電池研發團隊已擁有 1200 余人,未來還將投入 100 億元研發經費,將團隊擴充至 3000 人。產能方面,長安汽車的計劃是 2030 年推出 8 款自研電芯,產能達到每年 50~80GWh。產能并不算高,甚至可能無法滿足長安汽車自己的需求,但這只是開始,未來長安汽車的電池產能還會不斷提高。

然而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大國產電池廠商,動力電池裝機量都位居全球前二,與許多車企建立了合作關系,長安汽車本可以與電池企業合作,減少精力的同時還能平攤成本,為什么還要費精力自研電池技術呢?

如果你關注汽車行業,你就會發現近幾年車企都在嘗試自研自產汽車元器件,其中的原因并不難理解,無非是為了擺脫供應鏈的限制和降本增效。

疫情期間,恰逢智能汽車需求猛漲,導致各類芯片一時間供不應求,車企不得不采用減配交付策略。

時至今日,雖然芯片短缺已經過去,但車企卻不愿意未來繼續受制于供應鏈企業,蔚來、比亞迪等國內車企,都在積極自研芯片,以擺脫對供應鏈企業的依賴。海外車企同樣如此,如特斯拉,自建電池企業、鋰礦精煉廠,減少動力電池的采購。


車企與供應鏈企業牽扯太深,各種動作都可能受到影響,豐田、大眾等傳統車企新能源轉型不敢過于激進,其中也有供應鏈的原因。豐田汽車就曾說過,如果強行放棄燃油車,日本將有 550 萬人失業。

將零部件的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中,初期因研發投入太高,可能總體支出還會高一些,但當形成規模后,生產成本大概率會低于采購成本,而且適合統一調度,降低汽車生產成本的同時,還能提高效率。

長安、吉利、比亞迪等國內老牌車企,紛紛通過收購其他公司、招募人才等方案組建軟硬件開發團隊,自研電機、電池、電控、智駕系統等。華為之所以力推智選車業務,也有這方面的考量,車企都在追求自研,從各種零部件到軟件,不再甘心做方案整合企業。


電動車時代,整個汽車行業的模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車企打算從設計方案到硬件生產再到軟件系統一把抓,將蛋糕全部自己吃下去,不愿意再分給供應鏈企業。

之前我們總是說,新能源汽車時代可能會有許多車企破產倒閉,實力雄厚的老牌車企都可能轟然崩塌,但現在看來,受到這場變革影響最大的不是車企,而是供應鏈企業。

車企正在逐漸拋棄供應鏈企業,但也不是所有供應鏈企業都會被拋棄,智能汽車元器件太多,車企不可能全部自主研發,被車企自研取代的通常是技術難度較低的企業。

供應鏈中技術實力位居前列的巨頭,如動力電池領域的寧德時代、激光雷達領域的禾賽科技、智駕芯片領域的地平線等,份額可能會減少,但不會被取代。


華為汽車業務推出三種模式,其中零部件模式依靠激光雷達和智駕技術,大概率可以留存,Hi 模式反而是競爭力最低的方案,當前合作伙伴也不多,智選車模式充分發揮了華為的技術實力與品牌價值,目前已與 4 家車企達成合作。

在這場變局中,其他供應鏈企業也需要思考,自己在新能源時代是否會被車企自研技術取代,想要擺脫被取代的命運,要么將成本壓低到極致,要么實現技術層面的持久領先。

長安、吉利、奇瑞、長城、比亞迪等自主品牌巨頭,擁有足夠的財力和技術實力實現零部件自研自產,造車新勢力逐漸凋零,存活下來的企業也有自研自產的想法,留給供應鏈企業的時間不多了。

 
 
[ 頻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3

充電樁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充電樁網.本站網絡實名:充電樁網-最專業的充電樁行業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