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新能源汽車熱銷,帶動電池回收業崛起。動力電池的平均壽命約為5-8年,2018年起我國動力電池開始進入退役期。據測算,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達到60.4GWh,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達到153.2億元。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正在成為一片新興的價值藍海,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其次,電池回收是解決環保問題和補充上游資源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對退役電池進行規模化、專業化再生利用具有環保意義,可有效減少未經再生處置的廢舊動力電池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我國上游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電池回收是重要補充渠道。退役動力電池中含有可回收的鋰、鈷、鎳等金屬資源,通過再生技術可以實現對上述材料的再利用,從而部分緩解對一次資源的依賴,逐步提高二次資源的供給率。
再次,電池回收政策導向明晰,助推行業發展。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政策逐漸完善,從規劃類、指導類政策向執行類政策過渡。2018年至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專題政策進一步完善,進入試點實施階段,行業規范化加快。在明確的政策宣導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將迎來更加蓬勃的發展。
02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兩種主要途徑
根據工信部出臺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019年本)》,綜合利用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對于梯次利用模式,磷酸鐵鋰電池更加適合,主要有兩種方案。一是在退役動力電池基礎上直接改造,即整包利用。二是將退役動力電池進行集中拆解,集中篩選模組或單體,重新組裝成標準模塊。總體來看,國內梯次利用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主要以示范項目為主,暫未形成完整的商業模式。
對于再生利用模式,正極價值量高,是當前主要的回收重點。目前正極材料的再生利用方法主要有濕法回收、火法回收和物理回收,三種方法的核心區別在于提取金屬的關鍵工藝不同。對于負極、電解液和隔膜等價值相對較低的主材的再生利用,產業化進程正在逐步推進。經測算,三元電池拆解再生比磷酸鐵鋰電池更具有市場經濟競爭性。
從整體行業來看,現在波動不斷的回收價格除了影響回收企業的利潤空間外,還會帶來較大的現金流壓力和存貨跌價風險,擁有電池回收渠道資源、技術優勢或者垂直一體化布局的企業更容易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03動力電池回收面臨諸多挑戰
1、企業爭相入局,動力電池回收難。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新增企業注冊量1.07萬家,同比高增661.5%。入局者雖多,但目前進入工信部白名單的企業數量少,僅88家,其他多為小作坊企業。國內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真正起步于近兩年,回收體系尚不健全,回收渠道問題依然突出,大多數退役電池還在盲區。
2、電池回收行業共性技術仍需突破。雖然我國在動力電池回收領域已有深厚的技術積累,但仍存在許多難點需要突破,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部分關鍵技術亟待攻關。
3、電池回收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歐洲、美國、日本等地區/國家的電池回收法律體系完善,利用法律強制力對各個環節和主體進行要求,充分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與海外較為成熟的電池回收法律體系相比,我國缺乏針對性的法律,涉及到的多為環境保護類的綜合性法律,內容寬泛且基礎,難以有效支撐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健康發展,亟需加強該領域的立法建設。
4、電池回收標準體系的細分環節亟需補齊。行業標準體系建設仍需加快,否則將影響回收利用產業化進程。目前,我國退役電池回收利用行業標準體系尚不健全,僅發布10余項國家標準和10余項行業標準,企業標準數量雖多,但其權威性和通用性一般。
此外,當前行業內動力電池缺乏統一標準,各家企業電池規格接口繁雜不一,并且基于車型差異化和競爭力角度,在電池設計和選型階段沒有考慮后續梯次利用和可回收性。
04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發展建議
政府層面:加快推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立法,強化監管流程。
加快制定具有強制執行力的動力電池回收專項法規,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內容,細化生產企業、回收企業和消費者等相關主體的責任和義務,設立適當的懲罰條款;加強動力電池回收監管流程,加大對非正規企業非法回收、倒賣、運輸、拆解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建立起規范市場的長效機制。
制定相關激勵政策,提升行業整體積極性。
采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支持回收產業鏈企業,減輕企業經營壓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基金的引領撬動作用,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工藝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做優做強一批龍頭企業,推動創新要素匯聚,發揮其產業示范帶動作用;培育消費者回收意識,促進消費者主動將退役電池上交至正規機構,如可借鑒歐盟實施的“押金返還制度”。
行業層面:建立健全電池回收領域的標準體系。
加快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在管理規范、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細分環節的標準制定,按照急用先行原則,重點開展回收服務網點建設、剩余容量評估、快速檢測分選、無害化破碎分選、再生利用產品碳足跡等標準編制;強化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建立覆蓋電池設計、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等全過程的統一標準化體系,在電池設計早期就將后續的回收再利用考慮進去。
推動電池回收產業信息共享,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聯合整車企業、電池企業、材料企業和回收企業等,加強信息共享,拓寬行業內部聯系渠道,推進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推動建立生產、應用、售后、維修、梯次、再生等多維溯源數據分析體系,完善廢舊動力電池評估機制和定價機制。
企業層面:加大回收技術投入,實現提質增效。
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重點研究電池包柔性自動化拆解、梯次利用快速分選/檢測、高效再生利用等關鍵技術;探索對附加值較低的石墨、電解液、磷酸鐵等關鍵材料進行全組分回收或降級使用的技術方法;開發再生利用低碳化工藝路線,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強度。
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創新合作模式。
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合作,建立由整車企業、電池企業、回收企業、物流企業等協同聯動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發揮各主體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加快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鼓勵行業內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等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試點合作,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向潛在的可市場化產品或服務轉化,探索形成回收利用創新商業合作模式。